桃李天下
校友故事 | 马绍晶:数据的力量——统计人的金融实践
时间:2025-08-28
作者简介
马绍晶,2002级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本科、2006级硕士(经济统计专业),研究生师从简明教授,研究方向为市场调查研究。2008年毕业后加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工作至今,历任证券信托事业部总经理、公司副总经理,现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
相遇人大:统计思维初养成
我的求学与职业路径,若借用统计概念描述,可视为一个“奇异点”——远离分布曲线,其实借鉴意义有限,最多提供一些极值情况的参考视角。高考时坚定的选择了人大,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首都北京的地缘吸引力,二是对人文社科的浓厚兴趣,更重要的还是分数考量下的务实选择,最终通过调剂进入统计学系,这与多数同学因人大统计专业顶尖声誉慕名而来截然不同,可谓“误打误撞”。
在人大统计学院的学习经历,塑造了我的核心思维方式。在校期间学习的统计学课程所揭示的统计的边界与价值——“依靠统计但不迷信统计”,成为了我日后工作的重要信条。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依靠定量分析排除最坏情况,而要得出最优解决方案,就必须结合定性分析综合判断才行。
在校期间,我投入很多精力于学生工作,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下,从干事成长为院学生会主席、院分团委书记。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锻炼了组织协调与沟通表达能力。学院虽小,凝聚力却极强。在“一二·九”合唱比赛等大型活动中,全院上下群策群力、为集体荣誉而战的团队精神十分令人难忘。
硕士阶段跟随简明老师参与移动通信行业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研究项目,是我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经历。当报告中的改进建议被企业采纳并付诸实施时,我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能为提升社会服务质量作出贡献。同时,我的身边亦不乏优秀榜样,他们身上体现着统院人“实事求是的探索、坚定不移的执行和为民服务的初心”。
职业探索:统计赋能金融路
2008年毕业正值国内金融业蓬勃发展,信托行业亦处在大发展的前夕。我的职业起点同样充满“奇异”:应聘股东单位,其将简历转荐至信托公司。面试时,双方对彼此领域都知之甚少,而我甚至不清楚何谓信托。这种“正要更大发展的行业”与“正要更大发展的学科”的偶然碰撞,促成了这份起初连工作内容都不甚了解的职业选择。回顾过往,深感幸运常在关键阶段得遇贵人相助,虽然路径“奇异”,终未偏离正轨。
入职初期,我面临着专业不对口带来的挑战。金融实务与统计所学差距显著,但扎实的统计基础为快速理解会计、证券定价等金融知识提供了有力支撑。印象深刻的职业起点是负责一款证券投资产品的路演材料。这项看似文字性的工作,核心在于如何使材料更具说服力。我运用数据分析支撑论点,最终材料获得了市场认可。这一小事例印证了“数据是最有力量的”这一朴素道理。
深耕领域:信托转型中的统计力量
当前,信托行业正处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明的“五篇大文章”框架和监管新三分类下的深刻转型期。国之所需、民之所盼即为行业努力方向。在此探索过程中,量化方法作为关键的决策支撑手段之一至关重要,统计学子在此亦大有可为。如能在学好统计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涉猎金融学、金融科技相关知识,应可实现方法论与行业实践的深度结合。
金融业正经历以生成式AI、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技术深刻变革。在AI算法兴起的当下,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是否还跟以前一样重要便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不仅是统计行业,事实上所有行业都面临“AI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这一问题。我想,不管AI如何发展,“人”都是最重要的。
笃志前行:复杂世界中的角色担当
面对快节奏、高强度的金融行业及“内卷”“躺平”等社会语境,保持平衡与持续成长的心得在于:一是保持良好心态;二是注重长远,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三是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深刻理解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大势。
回顾过往,个人决策常带“奇异”色彩,但有一点感悟是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战略定力。决策前务必审慎,基于已知信息理性分析得失;一旦决策,则需保持耐心与坚持,除非前提发生颠覆性变化。如同投资,收益在时间上是分布不均的,因而往往是那些能够忍受短期波动的人才能获得更好的收益。好的投资,方向正确是前提,坚定执行是保障。
回馈母校:寄语未来统计人
立足统计根本,拥抱智能浪潮。统计人的核心素养在于:扎实的数理基础、严谨的逻辑思维、编程能力、模型可解释性意识与数据伦理敏感度。与此同时,要保持拥抱技术变革的积极心态,持续学习AI等前沿知识;深刻理解统计思维的价值与长期主义。相信师弟师妹们能够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坚守“实事求是”的校训,担当起“统观国策,计量民生”的统计人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