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3044am永利 新闻动态

赴北疆热土,探银发经济:统计学院师生深入内蒙古开展养老服务发展现状调研

时间:2025-08-03

茫茫敕勒川,茵茵天边草,千百年的牧歌在风中回响。为深入了解我国北方边疆地区养老服务的真实面貌与发展路径,将统计学科的理论知识与社会民生紧密结合,2025年7月21日至25日,统计学院师生共17人组成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与呼和浩特市,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专项调研。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旨在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实地走访与数据搜集,全面剖析内蒙古代表性城市的养老服务体系。调研团在5天内横跨两市,行程紧凑、内容充实。调研活动主要围绕政府座谈、机构走访、入户访谈三个层面展开,力求从宏观政策、中观服务、微观需求三个维度,共同描绘出一幅真实、立体的地区养老服务画卷。



 

一、政府座谈:研学宏观政策

为精准理解地方养老服务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导向,调研团先后与两市政府主管部门进行了深度座谈。

围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老年医学科建设、紧密型医联体构建及卫生健康信息化等内容,调研团与赤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科、疾控科、人口科、基层卫生健康科、信息建设科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座谈中,调研团了解到,赤峰市正积极应对老年群体健康需求,通过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深化医养结合,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优化就医体验,并对重点慢性病人群开展规范化健康管理,切实提升老年健康服务水平。





围绕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升及“颐养赤峰”旅居品牌发展等内容,调研团与赤峰市民政局领导商誉融、老龄工作科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座谈深入探讨了赤峰市应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人口老龄化率所采取的具体举措,包括构建城市“一刻钟”养老服务圈、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以及探索农村互助幸福院模式等。





围绕养老服务基本情况、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情况、“十四五”期间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以及养老服务产业情况等主题,调研团与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养老服务处、老龄工作处,呼和浩特市民政局养老服务中心、老龄工作科等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座谈深入探讨了有关老年人友好社区、助餐服务以及家庭适老化改造的相关措施以及现存问题。





聚焦医养结合、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等主题,调研团一行与内蒙古自治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座谈。调研团细致了解了内蒙古自治区优化老龄健康服务资源、推进医养结合发展以及推进老年健康促进行动的具体举措。





二、机构走访:研探服务模式

养老机构是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枢纽。为了解一线服务的具体实践,调研团在赤峰实地先后走访了公办综合性养老机构赤峰市社会福利院、公办民营性医养结合机构东焱医养中心、以及深入社区的松山区新希望社区养老服务站,实地考察不同类型机构的运营实践。

每到一处,调研团师生都与机构负责人、工作人员进行深入访谈,并亲切地同入住机构的老人们聊天。通过交流,团队不仅详细了解了机构的运营模式、服务特色、收费标准及政府补贴情况 ,更收获了老年人对居住环境、日常照护与文娱活动的真实感受和宝贵建议。

在调研松山区新希望社区养老服务站后,调研团受邀来到松山区松城街道惠民餐厅品尝营养晚餐。实惠的价格与可口的饭菜,让大家对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带来的“幸福味道”有了最直接的体验。





















三、入户访谈:研问群众心声

为了解养老服务的最终触达效果和老年群体的真实需求,调研团将“话筒”递到了群众手中。

团队成员们分组走进了文联路社区、八里铺社区、东南营子村、在水一方社区、松城社区等多个不同类型的城乡社区,与数十户老年人家庭进行了“一对一”的入户访谈。

访谈中,同学们与老人们促膝长谈,详细询问他们的身体健康、日常照料、社交娱乐、养老服务、数字生活的实际情况以及对养老模式的真实期望。这些来自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鲜活声音,是最宝贵的一手资料,为本次调研注入了最真实的民生温度,也让调研团深刻认识到,尽管“居家养老”是老人们的普遍心愿,但其背后却是高度异质化的现实:巨大的经济差异、明显的数字鸿沟以及多样的社会参与形式,共同构成了老年群体复杂多元的生活样貌。这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微观洞察,使调研团对养老服务的“个性化”与“精准化”有了更为具象的理解,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政策建议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现实依据。





















 

四、调研回顾,研悟实践初心

第一小组

指导老师:李扬、陈琳

学生成员:许家玮、刘丹宇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这句话蕴含的智慧值得我一生学习。近些年互联网平台迅速发展,社区中的声音太响太杂,容易让人分辨不清方向。而来到内蒙古做调研,走进群众的家里,去真正同他们交谈、了解需求,能够使我切实地了解到人民群众的需求。所以这样的调研在我看来十分有意义!



第二小组

指导老师:李静萍、徐澜玲

学生成员:黄素璇、葛上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看到了赤峰与呼市在积极应对老龄化、因地制宜探索健康养老新路径上的生动实践,也观察到其中还有需要优化改进的地方。从老年医疗、养老服务、普惠改造到数字生活,健康养老事业覆盖全生命周期,其成效与挑战并存。真正走进社区,贴近老人心声,收集一手资料,让我们深刻感知政策落地与现实需求间的弥合空间,更体悟到“将学术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意与责任。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切切实实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仍是我们未来需要持续思考、探索与实践的核心命题。



第三小组

指导老师:蒋妍

学生成员:王心迪、易凡凯

这次内蒙古赤峰、呼和浩特养老调研之旅,收获满满,感触良多。我们既与政府机构深入座谈,了解了养老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与现实挑战;又实地走访了养老机构,切身感受机构养老的设施与环境;还深入社区村落,与爷爷奶奶们围坐交流,聆听他们对惠老政策的肯定和对更高品质晚年生活的深切期待。

这一路走下来,我深切地感受到,从政策制定者、机构服务者到社区工作者,大家都在为“老有所养、老有颐养” 这一共同目标使劲。无论是民政在兜底保障上的精细功夫,卫健委对老年健康的持续守护,还是养老机构不断摸索的个性化服务模式,背后都是沉甸甸的责任与温暖的心意。我们坚信,多方智慧与温度的交汇,将绘就老年人更安心、更舒心的金色晚景。。



第四小组

指导老师:王瑜

学生成员:朱璇、周超

此次调研我们与内蒙古自治区的有关政府部门进行座谈,参观走访了有代表性的养老机构,入户和老年人面对面交谈,自上而下地系统了解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养老情况,收获颇多。此行不但了解到内蒙古自治区的基本养老建设情况,还了解到了如旅居养老、“15分钟养老圈”等具体养老实现形式,同时,也发现在养老信息化平台建设、医疗资源分布、专业护理人员数量等方面需要重点关注。

实地走访、入户访谈带来许多我预想之外的、更加具体的收获和发现。对我们学统计的学生来说,此次调研把“样本”变成了“人”,把“指标”听成了“心声”,获取了有温度、有实感的一手资料。把脚印落在最基层、把情感量进数据里,才能够把国家所需、老人所盼真正“统”上来



第五小组

指导老师:吴翌琳

学生成员:裴李娟、欧彬欣

行走在赤峰街巷与呼和浩特的街巷和社区之间,我们触摸到了老龄化社会最真实的肌理。本次调研中,我们不仅走访了市民政局、卫健委等政策枢纽,更深入养老机构,叩开了社区老人的家门。一串串冰冷的统计数据之下,是无数鲜活却困顿于数字时代的生命——有的受访农村老人仍无手机;有的城镇老人虽拥有智能手机,却仅能操作基础的通话功能;有的老人无法独立完成医院线上挂号。无形的数字鸿沟在代际间划开了裂痕。

老人们与数字时代的互动差异,源于技术演进、使用偏好与资源配置等多重因素的交汇。技术的快速更新与老年群体相对稳定的认知节奏之间存在自然差异;界面设计与老年用户对简洁、熟悉体验的期待尚需进一步磨合;不同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也会影响适老化改造的推进路径。这一现象提示我们,适老化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优化,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的议题。

作为统计专业学子,我们不仅需以数据丈量鸿沟之宽,更应让统计模型成为服务民生的罗盘——通过精准描绘老年群体数字能力图谱,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靶向施策的数据支撑。当冰冷的数字被赋予温度,统计便不再是纸面的符号,而成为推动社会公平的温暖力量

科技向善,其内核应是对每一个生命的深切体恤。在老龄化浪潮中,唯有填平数字鸿沟,方能让“老有所养”的承诺在智能时代真正落地生根,让银发岁月在数字世界中依然能舒展尊严、拥抱便捷。



 

结语

为期五天的内蒙古养老服务调研行程虽短,但收获满满。从政府的宏观擘画,到机构的精细服务,再到家庭的真实反馈,调研团收集了大量珍贵的一手数据和资料。这不仅是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和社会实践,更是统计学院将学术研究植根于中国大地的生动体现。

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一定要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接下来,调研团队将对本次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系统性梳理和专业化分析,力争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为推动新时代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贡献“统计智慧”与青春力量。

Baidu
sogou